返回列表>>公司新闻
等风来的寻医问药
2015-08-15 来源:36氪报道 作者:技术管理员

根据美国健康医疗孵化器的2015年融资报告,今年一季度末,互联网医疗融资速度并没有减缓,已获得亿美元投资,只比2014年同期间少了些许

根据美国健康医疗孵化器 Rock Health 的 2015年融资报告,今年一季度末,互联网医疗融资速度并没有减缓,已获得 21 亿美元投资,只比 2014年 同期间少了些许。其中总共 139 场交易,平均规模为 1500 万美元,超过去年的 1460 万美元。

上半年最值得关注的是 Under Armour 4 亿 7500 万美元收购 MyFitnessPal,而第二季度 Fitbit 作为最大的 IPO 发行方,引领一股 IPO 热潮。

在上半年的 92 场并购交易里,虽然交易量只占去年总额的 13%,但数量几乎与去年一年持平,因为并购交易主要是互联网医疗之间的小额并购(如 Welltok/Predilytics, Fitbit/FitStar, Teladoc/StatDoctors, Elekta/CliniCast 等)。

由此可见,美国健康医疗创业环境进入并购合作以及发展上市的良性循环中,当然,这与当地相对开放的医疗政策分不开。反观国内,2014年 的明星初创团队逐步进入 “洗牌阶段”,仅有少数成功拿到大额融资进入下一阶段,大部分或者被大型实体产业 / 机构战略投资 / 并购,亦或者根本没了声音。其中 D2D 工具 / 社区、院中环节服务以及流量入口 / 平台型产品相对情况稳定,华康移动和杏仁医生分别完成了 2 亿人民币左右 B 轮,春雨和挂号网据说也在筹备下一轮融资中。

垂直领域创业方面,所谓低活跃和充满 “伪需求” 争议的慢病管理、随访、包括病友圈子在内的创业方向普遍让投资人慎而又慎,除了一两家特别懂得置换资源的团队外,很多明星企业迟迟拿不到钱,更不用说满地的智能 XX 仪了,如今哪还听得到他们的声音?

2014年 被视为健康医疗创业元年,但迟迟未出现爆发性的进展和大热环境又是为何?此次 36 氪采访到寻医问药战略发展部姜天骄,以及穿戴事业部老总肖迪文,在他们眼里,移动医疗布局要懂得占坑,更要能够迈过坎,一直撑到风吹起来……

C 端出发,完整闭环

寻医问药网由 03年 被闻康集团收购,04年 推出 “有问必答” 医患交流平台,07 推出了健康商城,打造健康产品电子商务平台,09年 则推出了 “网上医院”、“网上药店”、“健康搜索” 等新产品,并且提供 24 小时的在线药品服务。

现在看来,整个公司做的 C 端业务线已经非常明晰,从资讯媒体、自诊自查、在线咨询、挂号加号,到院中环节的陪诊、诊后随访以及用药平台等,一条产业链上的布局。近期还上线了医脉—医务工作者工具型 App,猜测和大部分同类产品类似,从搜索文献、交流社区等工具做到 D2D。

根据官方数据,截止到三月,寻医问药的专家频道网罗了全国四千多家公立医院,注册医生过百万,药品频道有 40 万种常见疾病药品说明书,有问必答在线医生 10 分钟内免费为患者解答健康问题。

而寻医问药网的日均浏览量近 2 亿,日均 UV2000 万,注册用户超过 1 亿。但即便如此,两位负责人表示,还是有现今体量和布局下,无法克服的问题,主要为多点执业未完全开放,电子化病例未见规范和流通——所谓那阵风……

姜天骄表示,多点执业政策决定了医生能不能出体系外,目前医生将更多时间还是放在自己的病人身上,能给到第三方渠道病人的时间可能才 30%,更别提帮病人制定多样化方案;脱离了医院的大医生,除非平台做特别好的口碑,否则很难在病人眼里树立威信和专业性。

而数据信息方面,不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数据共享意愿来看,公立医院做开放性 EMR 的使命并不迫切,相反多由第三方通过补贴等各类手段来达成,目前更多的是拿到了结构化数据,而不是单个病人病例,毕竟病例=病人 / 客流。

争做健康数据大入口

为了解决上文提到的第二个问题,寻医问药在 2014年 成立了可穿戴事业部,顾名思义主要研发 “数据哪儿来”,将目光对准了可穿戴设备。

运动数据和身体指标信息搜集已经成为健康类产品的标配,其中智能可穿戴设备让一切电子化、碎片化、持久化。但为何即使 iHealth 等产品走入医院,还是极少听闻可穿戴设备数据被医生广为采纳的传言?

Picooc 创始人曾向 36 氪提到过,依据现有设备搜集的数据,远远无法达到 “给出合理建议” 的标准。首先,采集数据不够多,体征数据太多,包括体围体征体脂,有的慢性病患者病情与运动数据都有相关性,数据越多才会判断越细。对于硬件而言,最重要的是做到一致性、精准性,结构设计避免误差,精度达到医疗级,才能给出好的建议。

肖迪文强调,对于年纪较大的老年人来说,最信任的还是老牌子硬件产品,比如糖尿病就想到了雅培和强生,而部分智能血糖仪却因为错率太高,压根就没上市。

但,如此困难,就不做了吗?姜天骄和肖迪文异口同声的说:当然要做!但不是主要做硬件,而是实验性质。目前市面上的硬件产品除了遭遇精度问题的质疑外,还与服务端脱离。而团队希望将服务环节,包括机器和人工两大服务群体都与硬件打包起来,一方面视设备为数据入口,另一方面,通过不断的磨合,找到数据平台和服务配合的最好解决方案。

基于不同的接受度和配合度,以及人群分类,他们认为减肥用户最为合适成为首个用户群,便为他们量身打造了智能秤。这个人群的小伙伴们医从性相对更高,年纪更年轻,对新产品的使用和接受能力更强。

而且减肥是不属于严格的医疗范畴的,营养师比较容易招募,基数也大 。但因为是试验品,所以一直没有开始大面积推广。走通了减肥产业后,可能会逐步进入其他垂直领域,从大而全做到深而美,首选可能是慢病、母婴妇幼等。

医疗数据始终是道坎

解决完了数据的入口,接着就是数据怎么用,该去哪了。对此,姜天骄反问了句:“你认为什么样的数据最有医疗价值”?这个问题严重说明,一个好的平台,需要专业的医学顾问,和严谨的数据搜集、处理、分析方案,最终结果还要让用户看得懂。

为此,结合团队的讨论,以及之前一位医疗器械专家 Amber 的建议,大家普遍认为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:

1.科学性:目前的一个趋势是,一拥而上,先把患者的信息收集了再说,能收集多少就收集多少;数据全部拿到手之后,再看哪些需要,哪些不需要。这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态度,有可能浪费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而真正需要的收据却没有收集到;返工再去做,各方面的损失都是巨大的。

在数据收集前,首先应该根据疾病领域咨询相应临床专家、辅助检查专家、统计学专家等,设计出一个需要收集的数据的大框架,确保有一个整体思路,并且关键指标都覆盖到;之后,再根据实际执行的情况逐步调整,以更适应用户的需要和学科进展的需要。

2.伦理性:前几天热议的一个话题是患者隐私权的保护,这在患者随访数据的收集中尤为突出。国际上规范的做法是,患者的数据除了诊疗的医生以外,其他人是无权浏览的,更无权使用,除非得到患者的书面授权。即使有了患者的书面授权,患者的姓名、联系方式、地址等信息仍然需要加密,用编号或者其他识别码替代。目前中国不少收集患者数据的 APP 做不到这一点。

当前,中国患者还没有很强的隐私权意识,这个问题还不突出。然而随着患者教育程度的提高,越来越多的患者渐渐开始认识到,自己的疾病隐私是需要保护的,尤其是肝炎或者艾滋病患者。隐私意识比较强的患者,一旦发现自己的病史和数据被传播或出售,告上法庭,上传病史的医生、医院和第三方数据收集机构,都逃不了干系。

3.可行性:一旦科学性和伦理性的要求大幅度提高,可行性就会相应降低,这就要求从业者同时兼顾原则和妥协,把握好这个度。如何在符合上述原则的情况下,让产品给医生和患者带来便利,而不是增加负担;产品的立足点应该是给患者提供更好的疾病管理,给医生提供更便利的随访工具,而不是只考虑数据带来的经济利益。只有真正从医患角度出发,产品才有更好的可行性,才会真正被医生和患者所接受。

中国在数据安全和保护方面还没有 HIPPA,数据分析处理方向上也缺乏规范和监管,随着互联网团队不断进入健康医疗领域,这阵风也会不断撕开一条条机会的口子。

而寻医问药就是那个等风的人……